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资国寺(资国寺简介)
资国禅寺历史沿革
1、资国寺,创建于唐咸通元年(公元860年),由唐冠庄庞叶兄弟所建,历经沧桑,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,几经兴废,其沿革与佛教的盛衰息息相关。该寺位于福鼎县东南部的资国村莲峰山上,距县城5公里。
2、宋代,兴国寺得到了进一步扩建。然而,宋末明初的战乱导致寺宇破败,几乎无存。明朝苏贤的慷慨捐赠在明成化四年(1468年)重建了大雄宝殿、天王殿等,殿内安置了如来、地藏王、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等佛像,刘敕的《咏兴国寺》诗中描绘了当时的山寺美景。
3、始建于唐代宗永泰二年(766年),由六祖弟子法登禅师兴建,是当时的皇家寺院,代宗皇帝赐额“长兴寺”,德宗时(780~785年)建塔于院内。文宗太和二年(828年)改为长兴禅院,宣宗大中二年(848年)改称资国寺,后宋真宗皇帝御赐为“资国禅寺”,沿用至今。
4、宋代时,兴国寺又加扩建。宋末明初,因连年战乱,寺院“殿堂蓁芜,无存一砖一瓦”。明成化四年(公元1468年),苏贤捐资重建,大雄宝殿、天王殿及僧寮、库房等全部予以重修,殿内塑释迦牟尼、地藏王菩萨、十八罗汉、四大天王等像。
5、)大殿内大石香炉刻文。又称“开元禅寺”,见元顺帝至正六年(1346)寺铜云版铸文。明称“开元镇国禅寺”,见宪宗成化二十三年(1487)大鉎磬铸文。又称“镇国开元禅元”,见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(1594),刘兴学《开元寺重修碑记》。明末加额“万寿宫”,“文革”间被毁。
6、历史沿革:始建于东汉末年,兴于唐宋,盛于明清。明朝仿南海普陀寺模式整修,称“小南海”。不过在历史进程中历经波折,如1928年遭冯玉祥下令破坏,“文革”时期也受到冲击。1992 - 1994年间,台北大香山观音禅寺主持明乘法师出资复建,2007年10月12日开光开放。
资国寺举行过法堂落成庆典
1、年至1996年间,资国寺相继举行了法堂落成庆典和莲峰山传戒法会,彰显其历史的辉煌时刻。这座古刹的道风深厚,得益于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与僧才的培养。历代高僧与资国寺结缘,如清代宰相孙将鸣题咏“浮生若梦谁非寄,到处能安即是家”,状元王寿彭咏题“清香满室佛入定,明月出海天为高”,展现了寺庙的深厚文化底蕴。
2、年至 1996 年,先后举行法堂落成庆典和莲峰山传戒法会。古刹道风不逊,有赖于文化教育之重视,僧才之培养。
3、在历史的沉淀中,资国寺的宋明时代法堂基石以及古建筑的梁、柱依然保持着昔日的风貌。这些历经千年的遗迹见证了时代的变迁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。寺内的自然景观也颇为壮观,千年铁树、明代的桂树、清代的柏树和槐树,枝繁叶茂,生机盎然,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。
4、位于桐城的资国寺,因其山形酷似莲花,享有“莲花曙月”的美誉,被誉为当地八景之一。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寺,历经沧桑,见证了佛教兴衰的变迁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,寺内的殿宇遭受了严重破坏。随着宗教*** 的落实,圣训老法师回归资国寺,他带领僧众开始了寺宇的修复与重建工作。
资国寺江西省吉安县资国寺
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梅塘乡龙须山南麓的资国寺,据清版《庐陵县志》记载,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大历年间(公元766-779年),当时有位名叫法登的和尚在此隐居,当地人为纪念其事迹,将山命名为龙须山。寺名“资国院”源于唐昭宗时(公元889-903年)的敕建。
年,吉安县在文物普查中将资国寺列入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梅塘资国禅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、文化旅游景点。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梅塘乡龙须山麓,为禅宗圣地青原山的重要道场之一。始建于唐,迄今1200多年,历经多次大火焚毁与重修,现寺院面积约5000平方米。寺院座西北面东南,依次为山门、功德池、钟鼓楼、大雄宝殿,殿内大佛高约6米,为江西第一大佛。
体老座下英才济济,蒙其剃度者,出家众有妙安、妙心等百余名,曾亲近得开示者数以千计,摄受皈依弟子不可计数,晚年主持修复资国寺。
本文标题:资国寺(资国寺简介)
本文链接:http://ruanwen.baokaixin.cn/6147.baidu
本文声明:除注明转载/出处外,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,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。
- 上一篇:平湖地图(平湖地图哪里可以领)
- 下一篇:洛宁天气预报(洛宁天气预报15天查询查询)